信托行业的“鬼故事”——信达峰与信中和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温和的强硬派 Author 温和的强硬派
【新朋友】点击标题下方蓝色“用益研究”一键关注
【老朋友】点击右上角分享本页面内容到朋友圈
前两天,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,在报告中提到2020年末,信托从业人员22671人,从业人数相比于2019年底小幅上涨,而行业从业者也继续维持着高素质。至于报告中提到的“支持实体经济”和“支持绿色经济”,本也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,不提也罢。
报告刚一发出来,就引发了信托行业的亢奋,大概是今年和信托有关的“坏消息”太多了,大家都需要“冲冲喜”,自然也分享得格外卖力。
就在朋友圈歌舞升平的时候,信托的L总突然悠悠地说道“这会不会是信托从业达峰”?
“碳达峰碳中和”因为前一段时间的拉闸限电而广受关注,但把这个概念和眼下的信托行业联系在一起,强烈的“违和感”就扑面而来,朋友圈刚营造出来的安静祥和就被这突如其来的鬼故事给冲淡了。
离开信托行业的时间有几个月了,还会有人问我怎么看这个行业的发展?这依然是一道“送命题”,老样子,讲几个小故事吧。
一、信托的SPV属性不会被动摇?
两周前,一位专注家族信托的信托从业者找到我,想聊聊这个行业未来的方向,从家族信托是应该做渠道还是做直营更好,再到信托公司直销算不算渠道,聊得不亦乐乎。
在临走的时候,他特别笃定的告诉我,家族信托业务虽然现在不太赚钱,但这块业务可能是信托公司无可取代的核心业务。
我暗暗叹了一口气,反问道:“你看现在CTA做得风生水起,但有人会在意背后的期货公司是谁么?”
自己确实不太了解期货行业,临时抱佛脚,上网查了一下,截止2020年底,永安期货盈利6.59亿元,可谓是一枝独秀,而排名第九的期货公司,盈利已然低于1亿元了...
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一些人或事情成功的关键归结于“特殊红利”,比如提到银行,就会说他可以低成本“吸存”;提到券商,就会提到IPO的排他;提到信托,也自然就想到“SPV的角色不可取代”。
但我们却总是忽略,银行有庞大的线下网络,券商有一只兼具专业和关系的投行团队,他们在享受制度红利同时打磨出来了真本事和硬能力,但信托行业现在有什么呢?
“只会做通道、地产和政府平台的业务团队”和“依赖于刚性兑付才能完成销售的财富团队”?
能躺着赚钱固然是好事,但这并不妨碍在躺倒的同时,培养一些有价值的能力,当需要站起来赚钱的时候,我也能一样赚钱。
“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”
即便这个行业的太阳已经缓缓落入西方的地平线,在这最后一丝余晖下,依然有改变的可能,就看你要不要做了。
二、向前看,不要向后看
A是某信托公司财富中心的理财经理,几个月前突然问我:“你看我们公司最近挺乱的,全是标品信托,固收产品(非标)都没有了,我去J信托好不好,他家现在非标额度还挺富裕的!”
坦率说,听罢我有点蒙圈。非标转标的大趋势都已经这么明显了,咱不说拥抱大时代吧,最不济也应该在非标机构里摸索标品的销售逻辑呀!
但偏偏有些人,总是想回到老路上,回到那条能够给自己营造“安全感”的温暖小窝,殊不知那只是风雨飘摇下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。
没有人能够和时代做对抗,我不行,你也一样不行。
“五十步笑百步”的意思不是说“逃跑百步”的人回到“逃跑五十步”的位置就算成功的,逃跑一步便都是失败。
真正的变革是勇敢直面时代的挑战,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有更多胜算。
B是一位信托业务部门负责人,过去风生水起的他,也在考虑转型的问题,最近找我聊转型的问题,“我看理财子和私行都不错,如果能搞个部门负责人就好了!”
先不说,大机构内部的坑位多半都被自己人占满了。就说非标转标的潮流下,标品机构(基金、券商和理财子)眼中信托从业者的价值有多低,信托从业者自己心里没数么?一个行将没落的行业,又能给未来的朝阳行业带来什么呢?
C是我的另一个朋友,之前是一家央企信托业务部门的副总,听闻他最近离职去了一家公募基金做机构销售,不知道有没有“Title”,但我却非常佩服他的果决,找一个自己还算熟悉的岗位先“转”起来,重新来过。
“患得患失”是人之常情,这种心态在你刚刚送别过去的辉煌时,展现得尤为突出,但问题是,历史在向前走,我们的生活也在向前走,如果只有你停了下来,不是很奇怪么?
再说了,“过去”又不能当饭吃。
三、渡尽劫波兄弟在
上周同两位创业的师兄一起吃饭,这两位大神一位专注财富管理、一位精研FINTECH,能力和视野俱是一流。
不可避免的是,他们两位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都要和非标打交道,而看清大势的他俩,也在不停地寻找着新的方向,这三年过下来,奔波而操劳。
幸运的是,一番辛苦后,他俩都明确了未来的主战场,在标品市场中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。
吃饭的时候,相比于过去,这两位明显少了焦虑,而多了几分意气风发。但作为旁观者,在言谈举止中,我又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氛。
“幸亏当时那些非标项目都没有过会!”
“那会儿为了XX系统一口气跑了40家信托公司,都快绝望了!”
显然,这些对过去辛苦的陈述背后,流露出暗自庆幸;推杯换盏之际,鲁迅先生那句“渡尽劫波兄弟在”跃然纸上。
总有人问我要不要离开信托?这种话被问多了,我也有点烦。但我特别能理解的是,这种犹豫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,本是人之常情,并非这个行业的特例。
人生没有对错,只有选择,选择本来就不容易。
但我想表达的是,就像我这两位师兄一样,离开非标可能意味着重新开始、意味着更加辛苦的劳作,但却多了一分踏实,而每一个“坏消息”都能让他们更加笃定于自己的选择。
酒过三巡,一位师兄接了一个电话,电话那头是他的一位前同事在诉苦。
那位前同事去年去了一家财富公司,不到几个月卖了几个亿金交所产品,但前期销售的地产项目轰然违约,公司老板还催促大家继续卖。
这位前同事彻底慌了,只是关心“如果我把佣金都退了,是不是就没事了?”
“正确而艰难”的选择会不会让自己更舒服?
四、我在行业里没有对手了!
在“三道红线”面前,房地产行业举步维艰,与之相关的是房地产金融(银行、信托、私募基金)也遭到了无差别打击。大一些的机构还在抗,而小一点的机构开始退出这个市场了。
前几天听说某私募基金非常自信地称自己“在行业内没有对手”了,以我有限的了解看,这话应该是没错的,但这种“无敌”未免来得有些落寞,你的对手没有输给你,而只是输给了大势,胜者又能有多开心呢?
从另一个角度看,当行业监管这轮“饱和式攻击”彻底把行业震动的时候,留下的只是满目疮痍,谁是老大还很重要么?
还有人说,你看最近房地产的政策有所松动,这会不会是房地产金融的新机会?
他一定不知道,在信托行业有句故老相传的话“凡是监管鼓励的业务,都是…”
有个段子讲“三个人一起坐电梯。一个人原地小跑,一个人拼命做俯卧撑,一个人发疯式地用头撞墙,最后他们都到了十楼。旁人问你们是如何到十楼的?一个说是跑上来的,另一个说是做俯卧撑上来的,最后一个说吹嘘用头撞墙上来的。”
现在我们都知道了,这个电梯就是行业的β,当β够大的时候,α为负,也能做出成绩,但当β开始消失的时候,α再大也没用。
五、写在最后,十年前的信托不是这个样子
我也认同很多圈内人的观点,即便监管收缩得很厉害,也并不意味着信托行业没有发展空间。
信托在全权委托、家族信托、慈善等领域依然有他独特的优势,如果能够深耕下去,并做好财富管理,还是会有不错的作为。
但我想提示的是,现在的信托行业已经不比十年前了,十年前我从银行初入中信信托,感觉信托虽然不大,却处处透着一往无前的勇气,在那个年代的信托人眼中,没有什么是不能通过信托来尝试的。
各种五花八门的上会项目背后是信托人的自信,而一开几个小时就细节反复讨论的项目评审,又是信托人严谨扎实风格的体现。
而现在呢,如同前文吐槽的那样,地产、通道和政府平台,信托的三板斧还是老样子。在许多公司的眼中,已经走完这轮周期的消费金融都还能算是创新项目,出去谈标品则屡屡被忽悠。
在这信托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光阴里,信托人磨去了锋利的爪牙,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升官发财,但当信托行业需要再次上路的时候,还有几个人有当年的锐气和勇力,继续去开疆拓土呢?
有人抱怨“卖标品,客户不买账”,你可曾知道,十年前在许多高净值客户眼中信托和非法集资没什么差别。
什么刚性兑付?十年前的信托人能做好这个行业,建立其“刚性兑付”的信仰,靠的不是祖上荫下的福祉,而是一个个具体扎实的工作。
回到一开始L总所开的玩笑,信托行业在未来会不会“信达峰、信中和”,甚至是拉“信”限“非”?
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,要问监管,更要问信托人自己。
答案就在你的手中。
作者:温 和 的 强 硬 派
来源:温 和 的 强 硬 派
往期回顾:
版权说明: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!除非无法确认,《用益研究》均在文章末尾备注了来源和作者,如转载涉及版权、标注有错漏等问题,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在线客服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立即删除,并表示歉意,或与您共商解决,非常感谢!
征稿启事:为了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用益研究这个平台,促进业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学习,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服务,我们特长期面向社会诚征信托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原创文章和报告,欢迎业内外的机构或个人来稿。
来稿请投:yanglee46@hotmail.com
用益研究
用益研究是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微信平台,作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金融资管行业平台,我们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,准确把握市场的动向和脉搏,为客户提供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专业、独立、客观的分析评论,搭建最专业、最前沿的同业交流平台。
我们的专业源于您得关注和需求!